三十而已,未來可期。

| on
7:01 AM


這張照片是在跟摯友們在馬來西亞環島旅行的時候拍的。
每年總會有那麼一場旅行,讓三個分隔在不同城市的我們相聚。
但最回味的或許還是這段環島之旅。
大概是因為旅行的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家吧。

十三歲的時候,因為同班級的緣分把我們三個人的命運線交疊在一起。
而轉眼間我們都已經是個別在今年邁入二十七歲的大姑娘們。

這也確實挺感觸的。
或許是前些日子才完成了一篇關於人物的採訪吧。
採訪的對象是我的學姐,今年三十二歲。
她的故事讓我不禁幻想起自己的三十歲將會是何等模樣。

而我再想起她的臉龐,卻沒有絲毫三十歲的樣子。
但其實我也不知道,三十歲的人該是什麼模樣。
又或者,根本沒有標準。

18歲時候的我,曾經以為25歲時候的我已經是個嫁了人、有家庭的人了。
但那時候的我,根本不曉得25歲晃眼而至,而我依舊年輕地只想跑遍全世界。
我沒有成家立業的想法,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轉眼間就25歲了。
我不知道自己哪裏看起來像25歲了,因為我自己根本不覺得如此啊。
30?那我更無法想像了。

後來的我明白了,年齡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數字。
今年即將27歲的我,和別人的27歲是兩個樣子。
有些人已經是人妻;有的人初為人母;有的人孩子已經上了小學。

而我才剛剛遇見了A。
就像網絡上一些心靈雞湯所說的,每個人有自己的時間軸。
在屬於自己的時間點上,經歷自己該經歷的,一件都沒辦法快進。

而我還是很高興,27歲的我雖說還沒組織自己的家庭。
但我有屬於自己的事業,找到自己擅長的事,生活上雖有小插曲但還算平安。
而選擇了不同道路的我也收穫了和別人不同的成長與經歷。

只能說,每個選擇都沒有對錯,只能盡量做到不後悔。

「三十而已,未來可期。」
我在採訪的文章末段,寫下了這句話。
其實並不為什麼,而是想告訴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一些事。

你或許會遇到大環境和社會所給予的壓力和標準。
但其實你自己心底也很清楚,這年代早已摒棄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規矩與角色。
真正綑綁著你的,是自己。

我不知道自己三十歲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,但我想和現在也不會相差太遠。
外貌或許會有些許的變化,但我更期待的是精神和心智上的變化。
還有那顆永遠不該衰老的好奇心。
希望你一直都在。

三十而已,你又害怕些什麼呢?
集美們,the night is still young.



 

孟冬。

| on
9:03 AM

喜極而泣。

我在看見愛情最壞樣子的時候,完成了一部作品。
沒有一次對著電腦敲打的時候,不是含著淚的。
每一句句子,每一個段落,每一回章節。
背後都是掏心掏肺的。

我創造下了孟冬這個角色。
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也是我僅有的26年多歷年的轉換。
她有著我對生命的認知,也有著我對人生的懵懂。

是不是悲傷的?我不確定。
但是不是釋懷?我想是一部分的。

我從沒提及過關於作品的任何部分。
畢竟作品的完成並不代表我心理狀態的成熟度。
我沒準備好讓別人透過作品認識我,也沒準備好把人生的部分展示於人前。

在寫這部作品的過程裡,我經歷著對感情最迷惘的時刻。
後部分的故事創作更可以感受得到我當下的情緒。
我想這也是為什麼,我一直對於作品的完成度抱持著遲疑的態度。

說實話,從作品完成到今天,已經快有一年。
這一年的時間裡,我沒有勇氣再打開它。
它一直存檔在我的電腦裡,卻也一直被我選擇性遺忘在角落裡。

寫完的時候,哭了好久。
我把所有的所有都轉換成了文字,寄託了。
那一刻,我很感激自己有這個能力。
有能寄情於文字的能力。

愛情最糟糕的樣子,我想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。
而我定義的方式,大概就是承認自己再也不想回到那段從前。
誠如《三十而已》的鐘曉芹所說的那樣:
有一種感情,從今往後的每一天都可以預見,那就是越過越糟心。

而最令我無力的,是無論怎麼努力和用心,換來的都是早已預見的結局。
只是那時候的我,以為自己可以抵抗住那樣的注定。
當時的我不明白,把努力用在錯的人身上,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
但即使再糟心,也永遠不會忘了感激。
有些事情總要拎得清,不能絕對的感情用事。
我所得到、所學到、所看到的是這輩子唯有一次的經歷。
或許代價很高,摔得很痛,但我仍舊感激著。

我是這麼想的。
或許在別人眼裡,是我創造了孟冬這個角色。
可於我而言,是孟冬選擇走進我的生命。
引領著我的手,寫出她的故事。

而我,何其幸運。